熱門話題四:同溫層
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,確診的人數始終居高不下,而死亡人數繼續攀升。我的親友、同學群裡,大都是年紀相近、70歲左右的同齡人。看到老年人的重症和死亡比率,又不知道何時才能打到疫苗,鄰居、朋友、同學都慢慢地躁動了起來。
許多不滿的情緒在我的網路社群裡,蔓延起來了。有人抱怨政府,有人支持政府,於是攻擊、挑釁、爭吵等等,就在最近一兩個星期開始加劇了。
我在網路上看到這段影片,忍不住分享給我的同學和朋友們,希望能夠降降大家的火氣,讓他們的心情放鬆,帶給他們一些快樂的氣氛。同時我也留下一小段留言。
「生活再怎麼窮困,環境再怎麼惡劣,沒有人可以剝奪我們的快樂。跟這些孩子們學學吧。」
對於有爭吵的同學群裡,我加了下面這一段。
「快樂是自己的選擇,不管我們還有多少日子,不快樂的過,又有什麼用呢?同學交流不要傷了多年同窗之情,更不要因此而生氣不快樂。
可能我年紀大了,看到同學間爭吵,怎麼我心裡特別難過?
於是我再看了這一段非洲孩子們的影片,我心情又好起來了。建議大家多看幾遍,歌舞都很棒。
我一邊看,一邊跟著跳,心情特別好,建議同學也可以跟著這些小孩子一起跳舞,感覺好棒。」
同學阿芬回覆:「今天才知道臺灣歌『小姐請妳給我愛』是由這個英文歌曲來的。而且這些小孩跳舞真好看!純真無邪可愛⋯⋯
小的時候簡單就是快樂
老的時候快樂就是簡單!」
我也立刻接著留言:「阿芬,你沒有提起的話,我都已經忘記了這首歌有台語版。這就是同學們在一起聊天講古的好處,很多回憶就跟著回來了。」
原來有些火氣的同學也出聲了:「感謝同學們的關心、提醒,對啊,都70歲了,少點憤世忌俗,國家大事交給年輕人吧。」
其他同學也紛紛跳了出來,滅了大家的火氣。同學群又回復了往日的美好,也恢復了理性的討論。
但是,在一個親友群裡,同樣的影片和第一段留言:「生活再怎麼窮困,環境再怎麼惡劣,沒有人可以剝奪我們的快樂。跟這些孩子們學學吧。」
卻得到不同的留言回應:「死亡⋯⋯,非洲有太多來不及長大就夭折的孩子。我參加了『地球村』的活動,請你去看看那一張又一張,無助、瀕臨死亡的孩子照片,讓我內心非常難過。同樣是人,為什麼世界這麼不同?」
在一個「同溫層」同學群,我也貼了同樣的影片和第一段留言。除了一位給我鼓掌之外,其他同學繼續他們有興趣的話題。我的影片和留言,不夠辛辣和爽快,一如既往的,沒有引起任何回應,彷彿沒有發生過。或許這就是同溫層社群的好處,不會有不同的意見,也就不會有爭吵了。
最近在網上流傳「白色僧侶幻覺」影片(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搜尋體驗),同樣顏色的兩個圓球,由於背景顏色和前面遮蔽的小點點顏色不同,使得兩個球的顏色看起來就不同了。由此證明,環境和先前印像,對認知的影響有多麼大。
「同溫層」就是圓球前面的遮蔽物小點點,它們所造成的結果,就是改變了你看到的圓球顏色。在同溫層裡面,你看得到「事實」嗎?你追求得到「真理」嗎?或是,如同溫水裡面的青蛙,水的溫度不重要了?
結語
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,不僅僅是「感官」,而是「認知」。如果只看感官的話,我們遠遠不如大部分的動物。
當人類面對一個物體時,我們的感官會從各個方面去感覺它。眼睛感覺顏色和形狀,耳朵感覺聲音,鼻子感覺氣味,舌頭感覺味道,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可以依靠觸覺感知冷、熱、軟、硬等各種特性。
其實這沒什麼稀奇,因為所有的動物都能依靠感官,來感覺外部世界,很多動物的感官系統都比人類強大。
但是動物得到這些感官訊息之後,只能做到單一的、簡單的生理反應,而人類在接收到所有的感官訊息後,會進行加工處理。
我們會把所有這些零散的、雜亂的感官訊息,整合成「一個事物」,然後全面把握這個事物的所有性質。
康德(伊曼努爾·康德 I. Kant, 1724~1804)把這種能力叫做「統覺」(Apperception)。
他說:「動物有理解能力,但是沒有認知、沒有統覺,不能把這些表象變為一個普通概念」。簡單的說就是,「只有人類才具備有給一個事物下定義的能力。」
人類可以形成完整的認知,動物不行。人類獨有的認知,加工出了世界的模樣。但是,每個人的認知除了一些普通的、基本的概念相同之外, 由之衍生出幾層的自我認知,都不一樣。
因此,我們眼前的世界並不「真實」也不「相同」,因為它不過是每個人的認知「加工」出來的產物。
同樣一段影片和感想,貼在不同的群裡面會產生不同的反應,即使在同一個群裡,不同的人也會看到、聽到不同的訊息。
這也就難怪,不論執政黨或在野黨怎麼對民眾溝通,信者恆信,不信者恆不信。台灣社會越來越兩極化,越來越不穩定,越來越動盪。
讀者們看看我附上的這一段影片,然後想想,你看到的是真正快樂的,還是被加工過的,事實上是死亡的非洲孩子們?
你再想想看,你想看到的是快樂還是死亡?你再想想看,能夠讓台灣變得更美好的,是快樂還是痛苦?
https://youtu.be/VyfgUNAsNQ4